目的地:
价 格:
 
    永春特产
内容

1、永春纸织画

       起源于福建永春的民间传统工艺,是用手工编织纸丝而成的朦胧艺术品。隋末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作坊,其色彩淡雅,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2005年10月,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杨复吉《梦兰琐笔》:“闽中永春州织画,以罗纹笺剪为片,五色相间,经纬成纹,凡山水、人物、花鸟皆具。留青日札,嘉靖间,没严嵩家物,已有纸织字画。盖前明即已行之矣。”织工精工、画面朦胧、设色鲜明,风格独特。内容有《福禄寿星》、《皆大欢喜》、《白鹤朝天》、《双凤牡丹》和《鸳鸯图》等。当地人们在祝寿、结婚时,常用这种纸织画来装饰厅堂。根据新时代人们对艺术品的心理的需要,创作的新产品代表作有《双面双猫》、《泉州十八景》和《百幅毛泽东》等。

  《永春县志》记载黄永源的艺术生平。黄永源,字睦招,县城南门街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父亲以制作漆篮、纸织画手工艺品为业。黄永源小时读私熟三年,14岁从父学艺,他心灵手巧,19岁起就能独立制作各种规格的漆篮、纸织画成品,并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有所改革创新。

  永春的纸织画是融合编织和绘画于一体的独特工艺品,画面朦胧,有如复盖一层薄纱,既有十字布绣一样的方格分明,又有隔帘观花隐约依稀的艺术效果。但长期以来,一些艺人以纸织画销路不广,难以谋生而改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下黄永源的“黄芳亭”一家。在这种境况下,黄永源却拜仙游著名画家李霞为师,把所学的仕女画引入纸织画中,使原来以花鸟、山水、神像为主的纸织画题材更加丰富多彩。以后沿海被日寇封锁,纸织画销路更成问题,黄永源不得不以较多的时间从事漆画工艺以维持生活,但对纸织画技艺仍孜孜不倦研习,从不间断。产品虽无销路,但不时制作,自留鉴赏。

  新中国成立后,永春的纸织画重新获得生机。许多回国探亲的老华侨纷纷查询求购。黄永源十分高兴,更精心制作,以应需求。此时,各有关领导部门也积极支持,不断推荐他的作品参加国内外的观摩展览。1958年,黄永源作的《永春五化》被选送参加全省工艺美术会议新产品观摩评比,获个人创作奖。1959年国庆节,他的《江山春色图》被选送参加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紫禁城》第30期(建院60周年特辑)介绍了永春的纸织画和黄永源的《白雪冬日》、《永春云龙桥》等四幅作品。此外他的作品还被选送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50多次国际展览会和博览会。1955年8月,他创作的大型纸织画《和平颂》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美术展览会。1957年,他的40幅作品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部被印尼巨港国际画社购去。不少报刊曾给予很高评价,苏联一位专家对黄永源纸织画的评价是“技艺好,形式美观”;香港一家报纸刊登一篇专稿,誉为“鬼斧神工”、“震惊中外”。

  永春的纸织画技艺,历来是家传不外传。黄永源认为这种传统习俗不合时代要求,为了促进这一独特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在县人民政府和文化馆的帮助下,于1957年10月破例地把纸织画技艺公开,免费招收30多名初中、高小毕业生为徒弟,由他本人及夫人亲自传授。1958年6月,成立永春县纸织画合作社,后并入永春工艺厂。

  黄永源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分会会员,被评为省编织行业艺人,多次参加省美术工艺代表会议。历任永春县第一届至第八届政协委员,198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文史研究馆馆员。1987年病逝。

纸织画的制作:

  纸织画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构思、绘画、剪裁、编织、补色、点神、裱褙等工序,其中,绘画、剪裁、编织、裱褙是最主要的四道工序。据永春义亭纸织画工艺研究所所长周文虎先生介绍,纸织画制作首先要绘画,纸织画的绘画是从中国画当中发展出来的。它和中国画比较,规律一样,但是绘画用笔下墨,下颜色就不一样,纸织画有纸织画的画技:色彩要浓,层次要分明,轮廓要突出等等,如果严格按照国画的要求来,那编织出来就不好看。第二道工序是裁,每条是两毫米左右,裁每一条都要平行、一样大,裁功要苦练。第三道工序是编织,这更难,因宣纸2毫米很容易断,用力时要控制力度,不能太大,还要掌握气候变化。气候一变宣纸跟着变,比如说,一下雨、有雾,宣纸受潮后很容易断,所以有时要用大灯泡加热,或用火炉加热。六、七月宣纸太脆也易断,就很难编织。另外,整张宣纸纤维不一样, 有的多,有的少,要掌握好力度非常不容易。第四道工序是编织,纸织画编织时,讲究经纬交织,也就是将原来画好的画裁成纸条作经线,以白纸裁的纸条作纬线,然后,就象织布一样,用一架特制的纸织机,轻轻编织。与其它三大中国家织相比较,纸织画编织的难度是最大的,因为在四大家织的用料上,纸是最没有韧性的,所以最容易断,更何况用来编织的纸条只有2毫米。

    而纸织画的裱背要注意一个保护好,因为本来一张图经过剪再编织,结构都会受到破坏,一不小心就会裂开,比较难裱背。纸织画的内容有山水、人物、动物、花鸟等,形式有中堂、挂屏、对联等。

 


2、永春漆篮

  漆篮是永春的传统产品。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盘的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凉干抹上桐油灰,裱中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多道工序制作。它有三大类,扁篮、格篮和盛篮,每类又分特级、甲级和光油等三个级别,大小规格100多种。漆篮不但具有高雅古朴、端庄大方、精巧玲珑的艺术风格,而且耐酸、耐碱、耐用。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龙水郭孝养、郭荣保等人开始出外编制漆篮。至咸丰年间(1851――1861),其族人郭永盛、郭振裕、郭英玉等20多家100多人,分别在永春县城、五里街和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设铺营业,销路遍及闽南城乡。早在1801年就远销南洋各埠及意大利、波兰、日本、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2009年6月,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又名乌醋,是福建省传统名特调味佳品。福建永春与山西清徐、江苏镇江、四川阆中并称“中国四大名醋”产地。2009年6月,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早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间即开始酿造老醋,其酿造技术独特。选用优质糯米、高级红曲、特等芝麻、白糖等为原料,是质地优良的调味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宋初期,当时永春民间的富有人家把老醋、久熟地、久六味视为居家“三宝”;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断地添加陈酿,一传几代,历经百年,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凡是能酿得好醋的都被称为吉祥兴旺的门第;如要向别人讨老醋入药,则需带上一盅红酒交换,以图吉利,否则,主人会暗中在醋里放入几粒食盐杀死醋酸菌体,因此永春人把永春老醋看成是居家之宝、礼赠宾友的极品。
 
永春老醋选用优质糯米、红曲、芝麻、白糖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心酿制,其酿造技术独特。醋色棕黑,强酸不涩,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且久藏不腐。此醋旧时是民间富户秘传自酿食用,些许作为珍品馈赠亲朋好友。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断地添加陈酿,历经百年,为吉祥如意之象征。民间作为商品的不多。

  永春老醋,又名乌醋或福建红粬醋,以优质糯米、高级红粬等为原料,实行液态深层发酵,加以独特生产配方陈酿多年而成;其中经历糯米蒸煮、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培菌、陈酿等大小50多道工序,历时800-1000天左右。 经过精工制作的永春老醋品质优良,其性温热,酸而不涩、酸中带甜、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久藏不腐。永春老醋不需外加食盐和防腐剂,含有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发酵微生物,是与其他食醋的区别。

  1955年,著名侨领尤扬祖先生回国定居,看到永春老醋独具特色,但仍是各家自酿,未能形成规模。他立即投资创办永春酿造厂,吸取古代制醋工艺之精华,集中技师之巧艺,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酿制,产品不但保持了古代特色,而且色、香、味俱佳。


4、永春佛手茶制作技艺

       永春种植佛手茶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已有300年历史,20世纪30年代就远销东南亚。保健功效显著,既能解渴提神、醒酒消暑、开胃健脾,又有防癌、减肥、降血脂等保健功效。永春是全国最大的佛手茶生产、出口基地。永春佛手以其非凡的品质,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大奖、名茶称号。自1985年荣获部优产品以来,屡获全省、全国茶叶评比桂冠,名振神洲,香飘四海。2010年10月,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永春篾香

       永春篾香是一种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后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它历史悠久,是唐宋移居福建省泉州市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驰名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成为永春县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


6、永春养脾散

       永春养脾散,是清朝咸丰年间,永春达埔著名中医李齐轩研制的,至今己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健脾补胃、消积止呕、去湿利尿、增进食欲等功效,对四肢水肿、黄疸病、脾胃衰弱、食欲不振等症都有明显疗效。畅销省内外及南洋各地。受到了国内外用药者的好评。


7、永春红粬

       一都红酒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酿酒过程关键在于要有好的红粬。一都红酒舒筋活络、强身健体,还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老中医常用它来做药,当地妇女“坐月子”要先喝几天米酒“散气”,再喝1个月的红酒“补气”。另外,还是人们炒菜、熬汤等绝好的调味品……

相关信息
收缩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支付方式 | 广告业务 | 网站帮助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返回首页
    权利所有:厦门岳美旅游  联系电话:0592-5335665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80号

    闽ICP备200086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