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
价 格:
 
    漳州元宵各地民俗活动
内容

    农历正月十五,俗称“上元节”。用木做灯架或结灯棚于繁闹处,十一晚即试灯。灯用纱或纸做,杂以五色,剪人物极其精巧,有一灯费数十金者。十四、十五日连街接市,荧煌如火城。游人 络绎,或拥细乐徐行,箫弦缥渺,谓之“行街”。儿童结队张船灯,步驾于街市,鼓乐蹈歌喧闹达曙。少年聚会僧寺赛机炮,烟花流星错落,观者如潮,十五、十六 夜尤盛。清,除做花灯,扎鳌山、放火炮外,子弟还扮仙狮、竹马、龙灯诸戏。《竹枝词》咏元宵:“满城灯火巧安排,兢看鳌山景物佳。北管南腔听不断,几番箫 鼓过前街。”新娶媳妇站于元宵灯下任人观看。

    元宵节除“闹花灯”外,还有“送灯”和“穿灯脚”旧俗。“送灯”指已婚嫁的女方娘家为男方送花灯,闽南方言“莲”与“连”、“灯”与“丁”(孩子)谐 音,作为祈祝“连生贵子”或“早日出丁”。“穿灯脚”是已婚未育的妇女,为祈求添丁,在上元期间,去街上鳌山灯棚底下,钻出钻入向灯神“求丁”。此俗已废除。
   
    今俗,自十三月夜街头巷尾、宗祠宫庙就张灯结彩。游人涌上街头,赏花灯、猜灯谜。 上元节除吃“上元圆”外,家家户户必吃“蚝仔兜”,即海蚝拌番薯粉煮面线。俗谚道:“蚝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其间巧手主妇要烹饪出最拿手的菜肴,到宗 祠奉祀祖宗,谓之“摆菜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元宵节仍沿袭下来,并由政府部门牵头,各企事业单位为主,在中山公园或体育场举办元宵花灯展览。花灯除原有的宫灯、走马灯、莲花 灯、绣球灯、鲤鱼灯等等品种以外,又设计了配以声乐、布景等新型花灯。组织民间的弄龙、舞狮等踩街游行。举办芗剧演唱,文娱晚会、体育比赛、猜灯谜、舞会 等活动,赋予元宵节新的内容,又不失其浓郁的乡土气息。

 


“龙艺”闹元宵

  “龙艺”闹元宵: “龙艺”是平和最具传统特色的元宵节活动。农历正月十五,两条四十八节龙艺组成数百米的龙艺队伍汇集舞龙及彩车队、彩旗队、锣鼓队等队伍一起,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绕平和县城街道游走,巡游阵容达几千米长。龙艺队所到之处,街旁的商家、居民燃放烟花鞭炮,整个县城成了欢乐的海洋,呈现出普天同庆闹元宵的欢乐祥和氛围。平和县小溪镇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是福建省唯一被命名为“中国龙艺之乡”的乡镇。

 


“做大米龟”祈求平安

  “做大米龟”祈求平安:数千年来,人们常把龟类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而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居民在元宵节时均制作“龟”这种长寿、灵性的水生动物供人祭拜,借以祈求来年平安顺利而福寿绵延。目前,只有云霄等闽南一带和台湾仍然保存这项传统民俗活动。

 


龙船鼓歌

  龙船鼓歌:清代与民国时期,农历四月初一至端午节的晚上,诏安北关广美庙弟子列队沿街高唱龙船鼓歌。前导2人平举庙宇灯笼,其次为手执小旗的队伍,接着2人抬大鼓、1人击鼓、数人敲锣,击鼓者领唱,敲锣者伴唱,群众随后帮唱,歌队有时近百人。

 


“穿灯脚”民俗文化

  “穿灯脚”民俗文化:每年正月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喜庆元宵时,在漳浦县沿海的佛昙、赤湖、前亭、杜浔、湖西等地,流传着一种古朴的民间习俗——元宵穿灯脚(民间俗称穿灯花)。一年一度每逢这一热闹的节日,都吸引着村中的老老少少,赶个“灯会”瞧着“新娘”,祠堂内外人群往来,好一派热闹景象。在各地众多的“穿灯脚”习俗活动中,湖西畲族乡诒安城内的“穿灯脚”就最具代表性。“穿灯脚”民俗活动不但流传至今且源远流长。《漳浦县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元夕自初十日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彩为花,备极工巧……张灯如雨盖,名曰闹伞,闾左好事者,为鱼龙百戏……”,应与此俗有关。元宵之夜闹花灯各地均有不同的习俗。漳浦的“穿灯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县志上所载的“鳌山”,见于全国各地,而灯棚之大,灯尪之巧为漳浦独具,尤其是灯棚上的各种人物、故事彩扎,一如县志所载“运傀儡”、“为鱼龙百戏”,同属传统的鳌山形式

 


汉族泼水节

  汉族泼水节:龙海林前村有一个奇风异俗,每年元宵节,村民们都要以相互泼水嬉戏、抬神下河、人神共浴的方式庆祝,以祈求来年福气安康。民俗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唯一的传统“汉族泼水节”。 林前村的泼水节与傣族泼水节有诸多相同之处:都是为庆祝新年而举办;同时伴随许多文艺活动;家家户户都要杀猪杀鸡,准备丰盛的食品;都与佛教活动有关,以“人神共浴”的形式祈求来年幸福。

相关信息
收缩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支付方式 | 广告业务 | 网站帮助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返回首页
    权利所有:厦门岳美旅游  联系电话:0592-5335665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80号

    闽ICP备200086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