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
价 格:
 
    沙县的肩膀戏
内容

     沙县肩膀戏,亦称肩头坪。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闽中沙县的民间戏剧十分活跃,各班竟相演出,时有"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一种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戏。

     沙县肩膀戏是一种地方剧种。流行于福建省三明地区沙县城郊。是从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妆台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早期由孩童装扮历史故事中的人物,站在台阁上,由人们抬着走;后来融进民间音乐、锣鼓,并加入了某些故事情节,每当台阁停留迎神时,便开始简单的戏剧表演。以后走下台阁,在广场上演出。但因观众太多,难以看到小演员表演。人们就把小演员用肩托起,很受群众欢迎。于是形成惯例,年年如此。故俗称“肩膀戏”。肩膀戏,是福建省独有的民间传统艺术。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誉。

    肩膀戏的脚色不多,只能演些生活小戏,如《小放牛》、《打花鼓》、《小补缸》等。后来也从南词、土京戏中吸收了一些剧目,如《大名府》、《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由于它是由小演员和成年人配合表演的一种艺术,很难表现人物众多、排场庞杂的大戏和武戏,这就给它继续提高和发展,带来局限。目前这种戏曲形式只活动于沙县城郊,其他地方很少流传,剧目也不多。

    肩膀戏唱腔多为民间曲调,经常用的有花鼓调、补缸调、小放牛等。后来也吸收南词和土京戏的音乐曲调,如南词北调、二簧、西皮等,使音乐唱腔丰富一些。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笙、笛等;打击乐有硬鼓、大锣、小锣、大钹、二钹、木鱼、打板等,锣鼓经与京剧近似。

    沙县肩膀戏主要剧目有《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等:

   《补 缸》 补缸师傅为一俊俏的大嫂补缸,心猿意马,有意将缸敲破。引发纠葛,补缸师傅信守诺言,照价赔偿,博得大嫂欢心。
   《花子过关》 该剧取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讲述梁山好汉燕青、时迁、孙二娘和顾大嫂,乔装打扮,与守县令机智周旋,顺得闯关。
    《小放牛》 该戏以对唱形式,描述牧童在放牛时,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时的情景。

沙县肩膀戏发展历程:
   
    沙县肩膀戏起源于清朝末年,当时闽中商贾云集,民间戏班子十分活跃,仅沙县城区就有五个戏班子,竞争十分激烈。据史料记载,是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出了这种让小孩子站在大人肩上表演的新奇剧种。当时连细狗如何想出这个高人一筹的点子,又是怎样抱起小戏童送上老演员的肩膀,这些我们今天都不得而知了,只是在《沙县志》中留下这样的记载:光绪26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首演肩膀戏《花子过关》。(出戏)
肩膀戏诞生之后,风靡了几十年,成为当地乡亲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沙县文化馆的老馆长郭灵选说:"肩膀戏不需要传统的舞台,可以走街串巷为百姓服务。每逢节日、盛会,肩膀戏就上街表演,凡是遇到燃放鞭炮欢迎的人家,戏班子就停下表演一会。这样走走停停,经常要到半夜才结束。
    年复一年,县城里的老老少少总也看不厌,远近山村的乡亲也常常走几十里山路赶着过把瘾。

  转眼到了20世纪60年代,那可是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年代,沙县人肩膀上的那朵小花哪里抗得住这股狂风,民间戏班的乐器被收缴封存,曲箱剧本灰飞烟灭。当年的肩膀戏爱好者林泽生说:实在想常的时候,就躲到老艺人的家里,悄悄地唱一唱,演一演,还不敢打锣鼓。

  狂风骤雨过去之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位曾经在金融和工商部门工作过的退休干部魏治万,带领着几位年轻时扛过肩膀戏的民间老艺人,又扛起了深入民间挖掘整理肩膀戏的担子。

  魏治万说:肩膀戏是沙县民间最有特色的东西。如果失传,对不起前一代老艺人,因为我们是从他们手上接过来的,所以我们要保存。

  公元2000年,肩膀戏走进百岁高龄,一批老艺人在茶余饭后又把它拾掇起来,在房前屋后自娱自乐,没想到给久违的乡亲们带来了惊喜,也重新燃起了戏迷的兴趣。

  民间艺人张松仔,小时侯就站在大人肩上表演,如今年过古稀,早已退休回家了,可是平时除了喂喂猪种种菜,有空就往业余剧团跑,张松仔说:我在家坐不住,就往那边跑。

  48岁的肩膀戏爱好者林观团,原先只是帮着剧团吹吹打打。去年春天下岗之后,干脆下海当了底座,还把几个热心的观众也拉下艺海,把家里的生计全都交给自己的夫人。偏偏有这样的夫人,对他说:“既然是夫妻,我就支持你,我说,你要做就要做出名声,做出好看。”

  沙县的老艺人兰文饶创办了金沙市场幼儿园,专门培养肩膀戏小演员。

  肩膀戏在沙县又活跃起来了,逢年过节,商贸、庆典,乡亲们都少不了要请出肩膀戏热闹一下。很快地,肩膀戏开始引人注目了。第一个机会是 门临时市政局邀请沙县肩膀和漳州木偶以及福建省歌舞团一块赴澳门参加2001年春节期间举办的“万家喜庆贺蛇年”演出活动。没想到澳门同胞可希罕肩膀戏了,肩膀戏经典剧目《花子过关》、《小放牛》、《补缸》,精彩的让特首何厚铧也禁不住鼓掌。澳门的报纸评价肩膀戏让5-6岁的小孩站在壮汉的肩上边唱边舞,是一种高难度的戏种。

  沙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乘东风鼓励民间艺人,将肩膀戏打造成华夏一绝的沙县文化品牌。早几年就成立了肩膀戏艺术团,又设立了三个分团,各个社区都演起戏,活跃起来。有关部门还抽调戏剧专业人才出任沙县肩膀戏艺术团三个分团的艺术指导,鼓励以创新的精神改编传统剧目,编排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剧目,使肩膀戏既有传统的韵律,又有现代生活的气息。沙县文体局局长赖淮明说:对肩膀戏各个分团进行认证和授牌,目的就是使各个分团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使肩膀戏有了大的发展。

  于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巡山》的故事被尝试着扛上了肩头,在2001年中国旅游交易会“民间文艺大汇演”的开幕式上,《猪八戒巡山》第一个登台亮相就中了头彩。

  2001年10月5日到8日,沙县肩膀戏在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期间,一路风头强劲,《猪八戒巡山》获得全国民间艺术表演赛金奖,沙县肩膀戏演员成了追星族的新目标,演出的消息还上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

  沙县文化馆老馆长郭灵选先生认为:戏路宽广正是肩膀戏的特色之一,它可以表演二、三人的小戏,象《打花鼓》、《补缸》、《卖草鞋》、《小放牛》等等,也可以演出多角色的戏,象《花子过关》、《八仙过海》;肩膀戏创作演出新剧目是对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的新突破,给肩膀戏注入了新生命,使它能够为现实生活服务。

  走过百年历史沧桑的沙县肩膀戏,从最早用乡间小调打花鼓,演出小戏,而后选用优雅动听的南词小调,直至借鉴了京剧的曲牌音乐,还创作了自己的曲子,渐渐发展成为演技奇特,唱腔动听,戏路广阔,场地不拘的民间传统艺术,被称为“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往日“吃沙县小吃,看肩膀戏”只是当地人们开心的事,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分享沙县人的快乐。前不久,在上海,肩膀戏和沙县小吃就让见过许多场面的上海人刮目相看。有的观众说:上海这地方其他各种地方戏来的比较多,还是第一次看到肩膀戏这种表演形式。

  还有的观众感觉特别新鲜,说: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小的孩子表演肩膀戏,很精彩。

  有的观众特意向小演员表示感谢,说他们在那么高的“舞台”上,演的那么认真,可爱,特别是非常勇敢。

  另一位看来颇有见识的观众分析说:“我觉的,肩膀戏很适合在广场演出,在人群比较集中的时候,更能表现它的长处;另外它的唱腔、剧目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希望能够多多到各地交流演出,在各地都能红火起来。”

  山清水秀的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武夷山南麓。倘若您到这儿旅游,一定要尝试一下随着扶老携幼的人群,涌向锣鼓喧天的戏场,吃着沙县扁肉、拌面,看着肩膀戏的生活,相信这样的体验在大城市的街道上不可能拾到。

相关信息
收缩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支付方式 | 广告业务 | 网站帮助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返回首页
    权利所有:厦门岳美旅游  联系电话:0592-5335665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80号

    闽ICP备200086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