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
价 格:
 
    蟳埔阿姨
内容

 

    “蟳埔阿姨”和“惠东女”,堪称闽南侨乡民俗的两朵奇葩。“惠东女”奇特风俗之谜已基本揭开,而“蟳埔阿姨”却仍然给人以神秘感。
    
     缘何称为“鹧鸪娘”?

     蟳埔,因面对浩瀚的大海,亦称为临海乡。位于晋江入海口——泉州湾北侧,与我的家乡仙石村隔海相望。偶尔也有“蟳埔阿姨”嫁到咱村,村里的大人们常称她们叫“鹧鸪姨”。“蟳埔阿姨”为何又叫“鹧鸪姨”呢?小时候以为是因为“蟳埔阿姨”善于对骂的缘故。因为闽南有句俗语:“一个山头一只鹧鸪。”据说,一个山头如果有两只鹧鸪,便会相斗至一方逃跑为止。所以,就把善骂好斗的“蟳埔阿姨”称为“鹧鸪姨”。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方知孩提时的猜想是幼稚无知的。泉州自宋元开始,成了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至明朝,仍处于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当时,泉州沿海设了若干个巡检司,负责这一带的海防事务及对来往船舶征收税款。据《晋江县志》载:“鹧鸪巡检司,旧为祥芝司,在县东南二十一都祥芝乡。清康熙年间,改为驻三十六都临海乡。”临海即蟳埔也。因为蟳埔有座山叫鹧鸪山,所以把建在这儿的巡检司称为“鹧鸪巡检司”。“鹧鸪巡检司”前面的海滨礁石上,当年建了一座用以防卫的镜台,亦称其为“鹧鸪口铳台”。《晋江县志》卷七《武卫志》云:“鹧鸪口铳台在三十六部临海乡,明天启七年,知府王犹建,周二十四文,高一丈八尺,史继阶为记”。如今,这个建在海滩岩石上的铳台遗址还依稀可辨,当地渔民称这儿的海域叫“枪城口”。说到这儿,答案也就出来了:因为蟳埔有座鹧鸪山,古代,建在这儿的巡检司也好,铳令也好,均冠之以鹧鸪。同样的道理,人们便把来白蟳埔风俗奇特的妇女亦称之为“鹧鸪姨”。

 

    戴花习俗与云麓花村

 

    “蟳埔阿姨”爱戴花。打从孩提时梳辫子起,她们就喜欢把色彩鲜艳的菊花、玉兰花、玫瑰花……插满汉鬓。到了及笄,便学大人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四周戴上数串用鲜花缀成的花环:有洁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有鹅黄色的含笑花;有球状紫红色的粗糠花;有含苞待放的绸春花……平时都戴上一、两串花,逢年过节,则要戴上三四串花环,妇女们争妍斗艳,把发髻打扮得像一个个姹紫嫣红的小花圃。谁家有了喜事,更是要备上成百上千串花环,分赠给乡里妇女和姑姨婶姆们。我们到蟳埔采访那天,有幸见到一队送嫁妆的“蟳埔阿姨” ,清一色的宽筒黑裤、清一色的满头鲜花,迈着轻盈的步伐,颤悠悠的扁担发出有节奏的响声,留下一路芳香,蔚成民俗奇观。
    一位渔民指着妻子的满头鲜花,对笔者说:您别小看这头花啊,起码也得三、四十元才买得下来。”
    “蟳埔阿姨”所载的鲜花,来自附近一个名叫云麓的花村。据说:云麓这村名还是宋朝最后一个皇帝宋端宗赐的哩。该村的《云麓禅寺暨三翁宫记》云:“宋帝端宗,遭元兵之难,南迁,欲作都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闭城不纳,帝乃取驾由通淮门外取道直之东南。有层云叠起,自山之麓前来拥盖惠帝驾。帝因望云气而信宿于斯焉,遂敕赐山名云麓。”后来,元朝灭宋,阿拉伯人蒲寿庚归顺元朝,其兄蒲寿晟便把云麓村开辟为他的私家花园——云麓花园。并从其故乡阿拉伯移植来素馨花、茉莉花等各种奇花异木。元未明初,泉州掀起反蒲运动,蒲寿庚后裔恐被诛连,故改姓为卜,因蒲与卜音相近的缘故。目前,云麓花村半数以上的居民都姓卜,相传就是阿拉伯人蒲寿晟的后裔。该村村民代代相袭,仍以种植花木为业。不妨作这样假设:蟳埔阿姨爱戴花的习惯,是否因为他们的先祖也是当年“云麓花园”的主人,只不过云麓人因卜字与蒲字音近而改姓卜,而蟳埔人则因黄字与蒲字形近而改姓黄呢?
  
   “粗脚氏”与“粗脚头”

    泉州城里人称“蟳埔阿姨”为“粗脚氏”,这是相对于“缚脚氏”而言的。自从宋代泉州经朱松、朱熹父子“二朱过化”,封建礼教对妇女虐待尤甚。大部分的妇女都时兴缚脚,但是,蟳埔阿姨是从来不缠脚的。因为该村的大男人都出海捕鱼或从事海上运输贸易。家务、农活、养蛇、挑鱼、扛网……都由勤劳能干的“蟳埔阿姨 ”来承担。试想,三寸金莲如何能适应烂泥海滩呢?就拿她们穿的宽筒裤来讲吧,人类学家们也认为与“蟳埔阿姨”从事的劳动有关:一来在海滩上行走时便于卷起裤管;二来宽阔的海滩男女嘈杂,无遮无掩。蟳埔阿姨们只要避开人群,挽起一只裤管,就可以若无其事地“方便”了。“蟳埔阿姨”穿的上衣,则是赤褐色的侧襟衣。当地人称之为“薯榔衫”。她们从山上挖来一种俗称“薯榔”的块根植物,辗压出赤褐色的液汁,加水稀释,然后把整条白棉布做成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加热一段时间过后捞出晒干。为使颜色更深、光泽更好,也有加点新鲜猪血或蛋清的。据当地群众讲,经过这样加工的“薯榔衣”,不怕风和浪,不怕泥巴沾,最适用于成年累月与海水和泥滩打交道的蟳埔阿姨了。不过,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蟳埔阿姨的上衣已不是清一色的“薯榔衣”了,年青的女孩子也不再穿宽筒黑裤了。然而,独特的“粗脚头”却是改变不了的。上面说过,城里人称蟳埔阿姨是“粗脚氏”,称蟳埔阿姨的发式为“粗脚头”。在这个“粗脚头”上,除了鲜花外,还有各种制作精美的镀金梳子、金钗、银针、金簪等金银首饰,中间横插一支象牙筷子,满头金铛铛,与四时鲜花组成美妙的图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与羞涩的惠东女相反,蟳埔阿姨却毫不掩饰自己的爱美之心。她们三五成群地坐在家门口,或对镜梳妆,或相互用红头绳绞拔脸毛,显得那样坦然自若。

 

    蚝、蚝壳厝与“蟳埔阿姨鱼档”

    提起蟳埔,人们就会想起蟳埔蚝,想起令人垂涎欲滴的“蚝子煎”,想起与蚝结下不解之缘的蟳埔阿姨。蟳埔滩涂多,海水与江水随着潮起潮落在这儿展开拉锯战,正因为咸淡水相交,海水中微生物丰富,所以这儿养殖出来的牡蛎(蚝)特别肥硕鲜美,是烹煮“蚝仔煎 ”的上好原料。闽南有名俗语:“二月肥蚝肥韭菜”,我们在蟳埔采访时,正值早春二月,美美地品尝了一餐正宗的闽南风味“蚝仔煎”。这个季节,蟳埔村家家户户门口,蟳埔阿姨们团团围坐在装满带壳牡蛎的大桶旁,边海阔天空地聊天,边用铁钻熟练地撬开蚝壳,把水灵灵的蚝肉取出……在嘻笑声中,脚边的蚝壳已堆成小丘。一位中年蟳埔阿姨笑着对我们说:别小看这些牦壳,用处可多了。用蚝壳烧成的壳灰质量优于石灰;蚝壳又是一味中药材,民间传方“牡蛎龙骨汤”是治疗肝炎的良药;紫菜养殖场则把蚝壳钻孔串起来作为吊养紫菜的孢子附着物;更有趣的是蟳埔人从海边捞起一船船大蚝壳,砌墙建房。由于蚝壳中有天然气孔,隔热性能好,所以蚝壳厝冬暖夏凉。尽管村里砖石结构的楼房越来越多,很多蟳埔阿姨仍欢喜住在蚝壳厝里。每天凌晨鸡啼时分,蟳埔阿姨们就得揉开睡意朦胧的双眼,起床做饭,然后踩上自行车载着两大篓昨天剥好的蚝仔以及村里男人出海打捕来的鱼、蟹,成群结队,奔赴泉州、青阳、石狮、南安等各个菜市场,抢占摊位,形成当地人常见的“蟳埔阿姨鱼档”。她们一个个谙熟生意经,心算能力特强,还有一张甜蜜的招呼顾客的嘴,但是,如果你讨价后不买,她们更不留情面地反口相讥。她们搏击商海就如在大海中一样自如,天复一天,年复一年,乐此不彼。就连佩带的耳坠,也做成清一色的秤钩形状。

 

    存疑:是否阿拉伯后裔?

    蟳埔阿姨不仅服饰、风俗与众不同,而且话音也与周边的村庄有很大差异——被称之为“蟳埔腔”。于是,人们产生一个猜想:蟳埔人是否阿拉伯后裔?她们特殊的语音“蟳埔腔”是否因僻居海隅而较少失真?她们擅于经商的本领是否亦是其祖先(阿拉伯商人)的遗风呢?她们酷爱佩戴鲜花的习俗是否因为她们的先祖曾是云麓花园的主人?蟳埔男人下海时喜欢把衣服缠在头上,女人喜欢系头巾,是否是阿拉伯人裹头和罩面风俗的遗存?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其论著《泉州阿拉伯人》一文中说:“蕃人居留此地者,多在城南濒江之边”;日本学者桑原骘庄也说:“泉州蕃坊在州城之南,地临晋江,便于出海,故置蕃坊于此。”蟳埔是否也在“蕃坊”之列呢?所有这些,都是费解之谜?使蟳埔阿姨的奇异风俗更添神秘色彩。

相关信息
收缩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支付方式 | 广告业务 | 网站帮助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返回首页
    权利所有:厦门岳美旅游  联系电话:0592-5335665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80号

    闽ICP备200086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