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
价 格:
 
    福建寺庙
价格0元/人
地址:福建
景点介绍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佛教传入福建在三国吴至西晋之间,今日可考者,乃建于西晋太康元年(28O) 侯官(属今福州)的药山寺,是福建第一座佛教寺院。自太康年间(280~289)至东 晋,在福建大地l上还建有侯官的灵塔寺、怀安(属今福州)的绍因寺、瓯宁(属今建瓯)的林泉院、南安九日山的建造寺和建阳的广福灵耀院、广福水陆院及光泽的回龙寺等。福建佛教经过南宋、齐、梁、陈直至隋代的发展、成熟阶段,于唐代大盛,这一鼎盛局面历经五代又延续至宋代,宋理学家朱熹对“泉南佛国”曾赞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诗人谢泌还有吟咏福州的诗句“路上逢人半是憎” 之后,元、明、清诸朝更迭,或衰微,或重;至现代,福建佛教通过变革与复兴再次崛起。福建是佛教重地,福建佛教在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寺院众多是福建佛教的特点,福建各地大大小小的寺院星罗棋布达4000多座,1983年,国务院颁布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42座,其中,福建名刹就有14 座,它们是福州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金鸡山地藏寺、瑞峰林阳寺、闽侯雪峰崇圣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厦门五老峰南普陀寺、宁德支提山华藏寺、莆田南山广化寺、梅峰光孝寺、囊山慈寿寺、泉州开元寺、晋江安海龙山寺和漳州丹霞山南山寺。
    历代高僧辈出是福建佛教的又一特点,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起,下分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两系,以下又衍为曹洞、临济、沩仰、云门、法眼五宗。而曹山本寂、沩山灵佑、黄檗希运、雪峰义存、云门文偃、玄沙师备、罗汉桂琛、法眼文益,这些直接或间接与开宗立派有关的人物,或是闽僧,或是闽僧之法嗣,或是弘法于闽者,加上兴从林的马祖道一、首立《禅门规式》的百丈怀海,人纔济济,形成“福建唐代高僧,天下莫盛焉”的局面。以后,五代之从展、神晏、慧?,宋代之怀琏、净源、宗杲、道谦、元代之大圭,明清两代之元贤、道盛、道独、道霈和东渡扶桑、开创日本佛教黄檗宗的隐元及其弟子木庵、即非,近现代之转逢、转道、弘一、会泉、太虚、圆瑛、虚云,一直到当代持律精严、一生致力经书流通的圆拙与注重佛教教育的妙湛等,都是大德高僧。"

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鼓山山腰的白云峰麓,建于梁开平二年(908年),为福建五大禅林之首。相传因寺前有一股泉水(即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占地25亩,有大小殿堂25座。作为名山大刹,涌泉寺的“三宝”(陶塔、雕版、血经)、“三铁”(铁树、铁锅、铁丝木),颇有价值。 由山麓循古道入寺,有2145级石阶。这里原为一深水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填潭建寺,初名“国师馆”,并设寺田。明永乐五年(1407)改称“涌泉寺”。现存主要建筑尚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对箭堂、藏经殿、回龙阁等,均为清代及近代重建。这些建筑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组群,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天王殿殿前悬“涌泉寺”大金匾, 系清康熙皇帝“御笔颁赐”。钟楼上的巨钟,重两吨,是清康熙三十五年由金、银、铜,铁、锡五金铸成,上镌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6372字。撞钟僧每撞一下钟,要念108遍佛。大雄宝殿为全寺的核心,殿中间有三尊释迦牟尼塑像称为“三世佛”,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佛,塑于明朝天启元年,其后为法堂。法堂的左侧是圣箭堂(即方丈室)堂前有三株千年铁树,是涌泉寺“三铁”之一,且有“年年开花”的奇观。圣箭堂自古以来多为住持居住,又称为方丈室。大雄宝殿右侧为香积厨,是寺僧的斋堂。做饭用的四口大铁锅,也是该寺的“三铁”之一。在钟楼东南侧有藏经殿,建于清顺治十六年,寺内藏经殿经橱林立,珍藏明清经版万余方,历代佛学著作近30000册,其中有苦行僧刺血书写的经书657册。特别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藏经殿中的舍利塔里保存舍利珠和灵牙。

怡山西禅寺


 

 

    西禅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名列福州五大禅寺,位于福州市西郊怡山之麓,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87年)。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
    该古刹十分巍峨壮观,门坊名冠全国最大。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占地7.7公顷,还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清代壁画等。
    西禅寺在海外久负盛名,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越南的普陀寺等,至今与西禅寺仍有密切的联系。西禅寺又以盛产良种荔枝而驰名中外。寺内玉佛楼,专奉海外侨胞捐赠的两尊玉雕佛像。一是坐佛,身高2.3米,为释加牟尼的坐像;另一尊是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加牟尼的卧像,是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观音阁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用29吨黄铜铸成,为国内仅有。
    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计15层的报恩塔,为全省寺宇佛庙最高,乃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谈禅法师从1983年起,被西禅寺委派为双林寺继任主持,为答谢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为“报恩塔”。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图案装饰其间,是一座庄严美丽的艺术石塔。

金鸡山地藏寺


    地藏寺位于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据传,寺始建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原名“法林尼寺”,是福建最早的尼庵,后来尼散寺废。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重修。五代闽王时(公元936-945年)改建为报恩寺。现在的地藏寺只是报恩寺的一个殿宇。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和扩建,规模宏伟。楞惜再度遭受大火,殿毁寺废。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信徒鹤山樵者等集资将报恩寺的地藏殿重修,并定名为“古迹地藏寺”。虽然在清朝时曾勒石布告:“大清同治甲子年绅耆募捐重建地藏寺大土殿、文昌祠、斋堂、拜台,重修前殿、两庑山门,公禁不许租停棺柩,寺僧如有不遵,立即斥逐不袋,勒石永记。”清末,和尚信坚、自通、秀岩等法师主持管理该寺。当时戊戌维新变法的六君子之一——林旭,在变法失败之后被清廷杀害,其棺运回福州,就曾停枢于此寺中。1930年间,尼姑德钦法师为“振兴地藏”,率双溪庵尼众出资接管该寺,并移棺96具葬于陈家山。在德饮法师住持下,寺庙整修一新,尼众也达数十人,成为福建省著名的女众丛林。
1979年后,地藏寺逐渐恢复旧观,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寺庙。
  如今地藏寺经过十年的翻修,面貌焕然一新。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等殿宇。整个寺庙坐东面西,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瑞峰林阳寺


 

  林阳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瑞峰之麓,系唐朝古刹。1983年,林阳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福州市“五大丛林”之一。林阳寺古称“林洋院”、“瑞峰院”。据《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置林洋院,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创寺。开山祖师是志端禅师。志端(891-969年),福州人,开创林阳寺并住持。除志端禅师外,该寺著名方丈还有隐山、慧观、广贤等。该寺法系为曹洞宗。
  明朝初年,林阳寺废圮。明末谢肇浙过时赋诗一首,描述了它的荒凉景象:“丛林一片掩垂藤,败铁生衣石阙崩。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隔水见归僧。山荒荆棘无邻近,岭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
  明《闽都记》载,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佛堂。现存的林阳寺系1912年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和尚募资重建。整座建筑仿效涌泉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楼、祖师殿、伽蓝殿、报恩堂、西归堂、地藏王殿、禅堂、念佛堂、齐堂、香积厨、库房、寮房、方丈室、古月院、大悲楼等二十多个殿堂,占地面积一万一千一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七百多平方米,规模雄伟,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560年)建造的一座石构单层圆形藏骨塔,塔身镌刻“隐山永定辛已四月小师行津等立”十四字楷书。寺内现在共有佛塔三座,分别是“隐山塔”、“和尚塔”、“报恩塔”,其中塔内供奉佛舍利若干颗,另有碑刻三块,一块为兴寺刘王泉功德碑,二块为玄碑,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明朝末年,大渊法师在这里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予以修复。迄现代,古月禅师弟子净缘、悟正等到南洋及北京募缘,重修殿宇,迎请《大藏经》,并在方丈室建塔,安奉古月大师灵骨,1930年,圆瑛法师任林阳寺住持。
  1981年,林阳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1981至1985年,僧人对整个寺院都进行了重修。现殿堂雄伟壮观,佛像庄严肃穆。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两侧有钟楼、鼓楼、禅堂、僧房等。林阳寺周围有朱熹讲学处等许多古迹,另有九峰、芙蓉、寿山诸胜景。群山环合,竹林松坞,风景颇佳,是游览观胜、拜佛诵经的理想场所。

雪峰崇圣寺


    崇圣寺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为禅宗著名丛林,福州五大禅寺之一。   
    崇圣寺又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寺陈洋(就是现在的地址)。在唐代,著名禅宗高僧义存禅师曾在这里弘扬佛法。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改名雪峰崇圣寺,当时就有“南方丛林第一”的美称。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开始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年圆瑛法师任住持。此外,该寺胜进法师于1938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修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抗战期间,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个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黄檗山万福寺


    位于黄檗山景区内的万福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颇有名气。万福寺位于黄檗山麓,始建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此后,万福寺几经兴衰,至“文革”期间,寺宇毁坏尽。中共中央十一界三中全会之后,重修万福寺,使这个东南沿海名刹呈现新辉。
  万福禅寺历代高僧辈出,尤其是隐元禅师,于清顺治十一年(1645年)东渡日本后,把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音乐等大量先进文化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展黄檗禅宗,1867年,日本黄檗宗衍为十一派,嗣法者4648人,成了日本佛教的一大盛宗。
    黄檗山万福寺也因此而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祖庭。

厦门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是闽南乃至全国闻名的寺院,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依托五老峰构成的“五老凌霄”乃厦门八大胜景之一。
    南普陀寺地处五老峰南麓,依山面海,风景秀丽。寺院建于唐会昌、大中年间。五代时有古德清浩城在此结庐栖隐,净修佛法,始称“泗洲院”。宋初高僧文翠,断臂息心,参悟禅机,改曰“无心岩”。元废。迨至明初复建,更名为“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时殿堂院舍初具,住僧常达百余众。延及清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将军捐资修建寺院,并增建大悲阁,供奉观世音菩萨。因寺院位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南,相随类比,故此更名为“南普陀寺”。
    南普院寺规模宏大,总占地25.8公倾,建筑面积21270平方米。主体建筑以中轴线为主,从南到北主轴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四座,加上左右庑廊,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室、养正院等,依傍山势,层层托高,庄严肃穆。寺内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式屋盖,均覆以琉璃瓦,使之协调统一,全寺周围有石墙建筑工艺精湛,结构严密,具有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重檐飞脊,夺人眼目,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其中最为独特的建筑大悲殿,为斗拱结构的无梁殿,古称蜘蛛结纲。
  大雄宝殿是转逢和尚于1932年重建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琉璃石柱,雕梁画栋,庄严肃穆,主要供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天王殿也称弥勒殿,南面有放生池、万寿塔和两个凉亭以及荷花池等,在两池之间有七座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七佛塔,万寿塔高11层,富有南亚佛教建筑的风格。每年农历的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观音诞,寺内均会举行盛大活动,众多善男信女手持燃香叩头跪拜,祈求健康和财富。
  南普院寺是全国重点寺庙,终年香火鼎旺,在海内外有极高的声誉,环境优美整洁,绿树成荫,寺宇庄严,梵音缭绕,四季鸟语花香,为游客到厦门必游之地。

宁德支提山华藏寺


 

   宁德支提山位于宁德市区西北部40多公里处。据佛教《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载:“东南方有山名曰支提,现有天冠菩萨,与其眷属一千人俱常住说法。”“支提”系佛教术语,“谓诸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为求福故,悉皆供养恭敬”(《大日经疏》)。因此,支提山被佛教徒视为天冠菩萨讲经说法之道场,且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
    华藏寺作为支提山佛教中心而置身其中,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华藏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创建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缘于唐代高丽僧人释元表在此讲颂《华严经》。

莆田南山广化寺


    莆田南山广化寺,位于莆田市城南三公里处的凤凰山麓(别称南山),是目前中国大陆影响较大的汉传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广化寺始建于558年 (南朝陈永定二年),初名金仙庵,本为当地名士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讲学之所,后献其所于金仙禅师(即开山祖师)取名金仙院。隋开皇九年(589年),经来自天台山的无际禅师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 711年 (唐景云二年),唐睿宗赠名灵岩寺,由柳公权书匾。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初年,改名为广化寺。宋明时期达鼎盛,与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厦门南普陀寺并称为福建四大丛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化寺一度趋于衰落。文革期间,寺院被厂房、军营占据,僧人被迫还俗。改革开放后,宗教自由逐渐开始落实。在印尼椰城广化寺圆禅法师等华侨的支援下,1979年,年已七十的圆拙老法师主持广化寺的修复工作,历时六年,使寺貌大有改善。
  1983年,广化寺被列入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同一年,圆拙老法师出资创办了广化寺佛经流通处,福建佛学院在广化寺正式成立。
 1996年夏,与中国佛教协会联合举办了108天规范传戒,受戒僧人近300名。2003年3月27日至4月28日,广化寺再次承办三坛大戒传戒法会,海内外的340名僧人前来受戒。

梅峰光孝寺


    梅峰寺亦称“报恩光孝寺”,今称梅峰光孝寺。在莆田市区胜利路中段。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封太安人黄氏感异梦生子李富,逐舍梅峰地百余亩建寺。时因山上遍植梅树,故称“梅峰寺”。宋徽宗赐额”梅林佛国“政和元年(公年1111年),朝廷改为“天宁万寿寺”。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改为“报恩光孝寺”。元朝立为官讲,故俗呼“讲寺”。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寺被焚,仅存佛殿,钟鼓楼。万历六年(公元1604年)、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先后数次重修、增建殿堂亭阁。寺内有钟、鼓楼。钟楼上原有一口宋代名匠蔡通铸的铜钟,“声闻江口间,且音有扬抑,能卜阴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寺焚时被熔毁。现存钟为民国初年仿铸,重约一千五百公斤,外铸经咒500多字,钟体古朴,发音洪亮。每天清晨,钟声悠扬,人称“梅寺晨钟”,为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
    近年,海外侨胞热心赞助修扩寺院,现在规模极为雄伟,面貌焕然一新,为莆田四大丛林之一。当街而立的一座高大的石碑坊,坊额为赵朴初所书“梅峰光孝寺”进入山门,天王殿前有一个宽大的石砌广场,中轴线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香堂、伽蓝祠和大悲殿为主,两旁宽敞的长廊和僧房,傍山而起,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大悲殿凌空高耸,内供观音塑像高达13米,后面有扶梯可登上二层楼上,四周有走马回廊。登廊赏景,荔城风光尽收眼底。
    清末,梅峰寺大门曾题有一楹联:“峰顶参梅花,听来八百钟声,声声入悟;门前观沧海,看尽万千春色,色色皆空。”说出了梅峰寺的特色。

囊山慈寿寺


    座落于莆田江口镇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创建,名延福院。唐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把其改名为“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斋房300间。嘉靖年间,寺被倭寇焚毁。现有建筑物为清康熙、雍正、光绪与民国年间陆续所建。
    囊山寺曾为古驿道宿站,当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时,曾住在寺内。囊山海拔639米,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因山峰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隐囊”而得名。峰顶山峦重叠,累列如莲瓣,故有“古囊山列 山献 ”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上岩石奇形怪状,其中有一巨石,形如海里的鲎,故称为“鲎石”,能随气候变化而改变其颜色,天晴时色白,将雨时变灰,山下数十里处皆可见,被人视为天然“晴雨表”。还有个天元岩,上面堂宇高敞,倚栏眺望,可见兴化湾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俨如千帆竞发,辟波斩浪,十分壮观。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名扬海内外,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海内外佛门信徒,旅游客众、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纷至沓来,膜拜观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占面积78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为三部分:中轴有照墙、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坛樾词、淮提寺;西翼为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和弘一法师纪念馆、巍峨的两塔--镇国塔、仁寺塔,组成严谨、匀称、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开元寺由于历史悠久,除了珍藏着卷帙浩繁的佛经典籍外,还保藏着从盛唐到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最大的是清代高26米,五头十一面的铜铆千手观音,最小的只有姆指大的铜铸迦牟尼苦行求法像,最珍贵的是斯里兰卡赠送的高30公分玉雕迦牟尼佛、药师琉璃佛、阿弥陀佛等三尊佛像。还有1955年从东西塔刹铜葫芦里取出的两尊高10公分7宝鎏金小罗汉,以及明代张瑞图、现代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 
    藏经阁还收藏历代的铜钟口,其中以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铸的铜钟为最古,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铸的铜钟为最巨,特别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铸有泉州与台湾经济往来的铭文,很有历史价值。

安海龙山寺


    安海龙山寺原名天竺寺,又名普贤殿,俗称观音店。位于晋江安海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建于隋大业四年(608年),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
    相传东汉年间,高僧一粒沙云游到此,时已暮色,四野苍茫,忽见前面有株樟树,从井长出,宽数围,高数丈,瑞光环绕,香霭氤氲,他顿然憬悟,发誓化缘,建一小庵,并将此樟树躯干雕刻成千手千眼观音供奉,这便是龙山寺的雏形。
    龙山寺盛传有“三绝”
    “三绝”之首是千手千眼观音像。这尊佛像高4.2米,宽2.5米,头戴宝冠,冠中嵌阿弥陀佛像,周围又雕有众多戴花冠的小佛首,层层叠作帽状,观音两肋、两肩如孔雀开屏般雕着1008只手,每只手的掌心都精雕一只慧眼,指、掌分别执法器、书简、钟鼓……千姿百态,金光闪耀,历经千年而不朽,是闽南古木雕艺术登峰造极之作。第二绝是钟鼓楼。位于寺前左、右侧,呈皇宫楼阁式结构。屋顶四周彩瓷装饰,飞禽走兽,分外夺目。钟槽内的楼亭顶端悬着一口千斤铜钟,这口古钟系在一根直径只有十四厘米的檀香木上。早晨四点多钟,由僧众敲钟,每次六遍,每遍十八下,共108下。鼓楼与钟楼对峙,楼亭上端装有鼓架,上安大鼓。鼓身乃由千年古樟树之尾部整根凿空而成,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第三绝是圆通宝殿前左右相对峙的一对清道光年间立的八角形透雕辉绿岩盘龙柱。两条蟠龙绕柱俯冲而下,头部却昂然翻腾而上,势若翻江倒海,神采飞扬,栩栩如生,是闽南石雕艺术绝伦精品,列全国古刹中四大龙柱之一。

漳州南山寺


 

    南山寺坐落在漳州市南郊九龙江畔丹霞山麓,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时太子太傅陈邕舍宅为寺,其女金花在此出家。文革时寺院备受摧残,损失巨大,所幸佛像与经书被保存下来。后寺院被改作公园与动物园。1978年后,随着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漳州市人民政府拨款数十万元重修南山寺。在海外侨僧资助下,南山寺易地重建了金花郡主墓塔,同时还重建了佛乘和尚塔。1987年重修伽蓝殿。是年5月,新加坡龙山寺侨僧广净等鉴于大殿后面空地系宋代千佛阁旧址,思继先祖遗志重建法堂,为此发起筹组“漳州南山寺法堂修建委员会”,筹资兴建。从1988年起动工,今已轮奂一新。
  目前,南山寺寺宇宽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殿、法堂等。寺内文物丰富,有一大铜钟,元延佑六年(1319)铸造,直径1.15米,高1.84米,重650多公斤。藏经殿内有六大经橱,藏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住持妙莲向朝廷奏请颁赐的《龙藏》,计7376卷。寺中原藏血书《华严经》81卷,为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三位僧尼刺血书写,三载始成。“文革”中血经下落不明,现仅存留一页。殿内奉一佛像,系汉白玉雕琢而成,高约2米,重2000公斤,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妙莲法师旅缅时当地华侨所献,这种白石佛全国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团城(一说围城),一在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左边有一石佛阁(又称净业堂),堂中有天然巨石雕成的阿弥陀佛像,高5.2米,为唐代大型造像,工艺精美细致。此外,寺还有陈太傅祠、修真净室、姑祖墓塔(即金花郡主墓塔)、佛乘和尚塔、南院德星堂等。

平和三平寺


  三平寺坐落在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是闽南著名佛教古刹,距漳州市区50公里。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僧人杨义中在漳州紫山(唐名三平山)创建“三平真院”。后因武宗反佛,寺被毁。义中历尽三险三平,于咸通七年(公元866年)择九层岩和大柏山之间(今址)重建此寺,故名。现存寺院系清末重修,依山而筑,由低而高,有山门、大雄宝殿、祖殿、斋堂僧房、塔殿等建筑,结构严谨独特。杨义中是三平寺开山始祖,尊称三平祖师。他热心为民治病,深得村民爱戴,唐宜宗赐号“广济大师”。圆寂后人们在寺后修建祖殿、塔殿,塑像供奉,至今香火鼎盛。
  三平寺周围风景优美,有龟蛇峰、虎爬泉、毛氏洞、龙瑞瀑布等八大胜景。

交通指南
相关信息
收缩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支付方式 | 广告业务 | 网站帮助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返回首页
    权利所有:厦门岳美旅游  联系电话:0592-5335665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80号

    闽ICP备20008628号-1